您所在的位置:

首页> 快讯 >
以渔控藻、增殖渔业的标杆!三年让5万亩湖泊渔业资源达5000万吨!这家企业有更大的梦想|“江苏红”水产品牌调研行

时间:2023-09-09 09:18:26    来源:个人图书馆-水产前沿

滆湖,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,在近三十年里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0世纪80年代初,滆湖地区率先进行了网围养殖试验,在一段时间内对渔业增产、渔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效益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滆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:网围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以及沿湖工业的快速发展,导致滆湖从一个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,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,鱼虾难以生存,渔业产能也大大降低。

因此,滆湖“治病”刻不容缓。自2005起,滆湖地区实施了两轮大规模的网围拆除行动。2019年滆湖原有网围养殖全部拆除退出。下一步,便是对湖内疯狂生长的藻类进行控制。


(资料图片)

2020年4月,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启动滆湖(武进)以渔控藻生态修复项目,由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余年公司”)负责实施。公司董事长顾晓明带领公司成员与当地渔民一起在滆湖建立了5万亩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,积极探索大水面渔业发展新模式。

顾晓明告诉我们,当初实施“以渔控藻”项目,主要是为了解决三个问题:一是老百姓的围网拆除以后,蓝藻连续几年爆发,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;二是围网拆除导致许多渔民失业,而大多数人的年纪都在四五十岁,并且学历低、难再就业;三是湖区作为一块宝藏资源,要想办法将其利用起来,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

数据显示,鲢鳙每生长1公斤重量,可以吃40—50公斤藻类,生长过程中,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水中的氮磷。因此,余年公司利用鲢鳙鱼对水体小型浮游生物摄食量大、生长速度快的特性,有效控制湖内蓝藻生物量,通过转移氮、磷来实现以渔护水、以渔养水、以渔治水。

据了解,余年公司已建成养殖水域面积约395亩,其中100亩用于培育鲢鳙鱼苗,每年引入规格约2厘米的鲢鳙夏花百万尾,投入到公司基地养殖池中,经2个月的培育,生长至14厘米左右,经过活水车和活水船的转运,最终将鲢鳙鱼放流到滆湖试验区内,培育过程中鱼苗存活率达60%。截至目前,余年公司已向滆湖投放了超1000万尾鱼苗,滆湖的5万亩的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试验区已有约5000吨的鲢鳙可捕渔业资源。滆湖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修复。

今天,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内不投饵料、专吃藻类的“环保鱼”正在茁壮生长,不断吸收固定氮磷等营养盐;余年公司在试验区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,先后为31名退养退捕渔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,为周边退捕退养渔民间接提供工作岗位100余个。据悉,余年公司于2022年底首次对前期投放入滆湖的鲢鳙鱼进行捕捞,共捕捞约300万斤。同时,因其鱼大肥硕、肉质鲜美,余年公司创立了“滆湖鲜”品牌,这些滆湖里食藻长大的鱼被销往全国各地,受到市场广泛认可。

自余年公司实施以渔控藻生态修复项目以来,武进区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不仅改善了滆湖水质、保障了民生,余年公司还积极与沿湖四个捕捞村委开展“国企联渔村”共建活动,形成滆湖生态渔业发展共同体;同时通过拓展休闲观光渔业,创造了渔业更大的增值增效增收空间,真正带动了沿湖渔业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。

滆湖以渔控藻生态修复项目和“滆湖鲜”品牌建设是惠及一方人民的重要举措,武进区人民政府将持续为创新推动滆湖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发力,同时全力推动“滆湖鲜”等生态渔业品牌建设,实现湖区湖岸协同发展,生态、社会、经济多方共赢。

随着把产业做大做强、把生态鱼的品牌打响、名片擦亮的想法不断付诸实践,余年公司“水美鱼丰产业旺”的梦想正得以步步实现。2021年,余年公司的“美丽渔场”建设项目经常州市武进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实地审核和现场评分,通过区级验收;2023年,获评江苏省省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。

据悉,接下来,余年公司将继续积极探索大水面增殖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,通过产学研结合、打造滆湖渔文化等有效举措,力争到2025年,滆湖(武进)实现以渔控藻生态修复试验区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充分融合,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渔业产业链,打造最美湖湾城,在推进“两湖创新区”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。